時光荏苒,歲月斑駁,轉眼襁褓中的侄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而我離開母校已經有十五年了。假期回家,閑來無事,便想著帶他一起,重走一回上學路。
16年縣城里通了公交車,在我們村口設置了站點。出門走幾十米,等了不到十分鐘,便看見2路車緩緩駛來。上車、投幣、找座位……小家伙已經很熟練了。坐在他身邊,摟著他的肩膀,看著站臺漸漸“后退”,我的思緒慢慢回到了上小學的時候……
那時候,我們的上學路分為大路和小路。大路就是沿著村門口的公路,繞大半圈到學校,不僅路程遠,還因這條公路是通往鄰縣和市區的必經之路,來往車輛非常多,很不安全。小路則是沿著整個村子內部的小路,會經過土坡、石橋、臭水溝、桃林、田地等等。走不同的路線,會有不同的“風景”。
因為覺得小路近一些,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都選擇走小路。從我們家(一組)走到二組會遇到一個高近十米且非常陡的土坡。晴天的時候,走的人多了,土坡會出現一個個淺淺的不規則的“階梯”,我們踩著這些“階梯”很容易就能爬上去。雨天過后,“階梯”變得更淺,我們只能一個拉一個慢慢往上爬。記得有一次中午放學,不知誰在坡上倒了幾車新土,趕著回家吃法的我們手腳并用爬上了坡,結果褲腿、襪子上、鞋子里全是土。不過,上學的時候就變成了下坡,從坡上沖下來,還能體驗一把獨屬于我們的“刺激”。土坡下面是一片桃林。夏季的時候,桃子成熟了,老爺爺會把一些品相好的桃挑出來,拿到街上賣。剩下的桃,則會賣給我們這些路過的小學生們。那時候,一個大桃才五角錢,但對我們來說依然是奢侈品。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們偶爾會買一個,用老爺爺提前備好的小刷子在清水里刷干凈,邊走邊吃,一路甘甜。出了桃林,就是從城里一直流過來的護城河。從我記事起,護城河里就只有臭水和垃圾,因此,我們都叫它臭水溝。河上架了一座石橋,因年代久遠,根本看不出本色,也沒有護欄。一下雨,石橋就成了泥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掉進臭水溝里,爬出來又臟又臭,根本沒法去學校,回家少不了挨一頓揍。
這時公交車正好駛到了這“臭”名昭著的護城河。前幾年政府出資對護城河進行分段整改,“臭水溝”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步行街、東湖南門廣場、濕地公園。
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回憶繼續發酵:下雨天,小路泥濘不好走,我們就會選擇走大路。尤其是下雪天,結冰的公路就會成為我們的“溜冰場”。早起上學,在來往車燈的照明下,一路上邊跑邊滑。自由“滑冰”不僅大大減少了我們在路上消耗的時間,將原本的三十分鐘變為十幾分鐘,還為我們驅走了冬季的嚴寒。
當公交車第二次到站的時候,我們便到達了目的地,心中不禁感慨:現在孩子們上學真方便!以前上學要走三十分鐘,現在坐公交車五分鐘就到了。
走進校園,頓覺母校真是大變樣。每到一處,我都要跟小家伙感嘆一番:以前原生態的土操場變成了人造草坪和塑膠跑道,“我們那時候每次收假第一件事就是拔草,以后你們就不用拔草了,下雨天也不用擔心一周都不能體育課了”;以前一排排的平房變成了整齊肅穆的二層小樓,“以后你上課抬頭不會看到梁柱了,也不用擔心它會不會突然掉下來”;傳統的黑板變成了無塵黑板加屏幕,講臺變成了自帶電腦的多媒體講臺,“缺胳膊少腿”、“搖搖晃晃”的桌椅全部變成了嶄新的可調節桌椅,墻壁上暖氣片整齊的排列著,“這下好了,冬天再冷你們都不會凍手凍腳了”。
從教學樓里出來,正好碰到值班老師,老師熱情的跟我們講了近年來“蛋奶計劃”、“營養午餐計劃”等政策的落實情況:“早晨每個孩子一包牛奶、一個雞蛋,中午營養餐讓孩子們吃夠吃飽。我們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確保孩子們吃到安全放心、營養健康的飯菜。”“去年12月,科普大篷車來咱們學校,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太陽能發電、VR體驗……我們跟孩子們一起切身體驗了一把高科技。”“今年五月份,我們還組織了研學旅行,帶孩子們到柳林鎮唐家山鄉村科技文化館和鳳凰剪紙工藝基地參觀學習。”……
愉快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道別老師,回家路上,小家伙難言興奮,“姑姑,學校真好!”“嗯,以后肯定會更好!”
回首遠望,一個小小的鄉村小學,歷經數十載風雨歷程,從無到有,從有到好,一切都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好政策,而這僅僅是萬千學校的縮影。未來很遠,前途未知,但是,我堅信,在黨的領導下,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漢鋼公司設備管理中心 翟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