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鐵廠有感情,我離不開,我要死守陣地!”這震動人心,讓人默默流淚的話語,你也許會認為是電影臺詞,其實,它出自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發自胸腔的吶喊。這份對高爐的深情,就像是血脈相連的親情,剪不斷、割不開。這樣一位剛強的老人,他曾為了高爐,愛過、苦過、累過、付出了一輩子。
孫百萬,韓城市西莊澗北人。1934年出生,1958年招工進廠,從一名普通農民入職當了工人。他先后在上峪口溝里的2.5立方米小土爐、耐火材料廠、陽山莊礦工作。建小土爐時候條件艱苦,他們忍受著窯洞的濕潮,往返二十里山路拉運材料,腳走肩拽,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他們始終抱定心志,下決心要把事情干成,讓心里夢想發出光芒。
遠赴外地 學習取經
在2.5立方米高爐工作的他,由于吃苦耐勞表現優秀,被選派到銅川學習。他是第一批派往銅川學習培訓的學員,他跟隨師傅專心把制作耐火磚的技術學到手后,回廠組建耐材車間,擔任營長。生產的耐火磚質量優異,甚至比銅川耐火材料廠的還好。他在擔任營長期間,以身示范,一天能打600塊耐火磚,同事兄弟都笑稱他是“打磚能手”。
勘探采礦 保障爐料
因為他敢闖能干,善于打開局面,組織又選派他到陽山莊礦開采礦石。探礦期間,他善于和村民談判,經過千言萬語周旋協調,說服當地村民讓路放行。建礦初期,他帶領工人借住學校,麥草鋪地和衣睡覺。為了解決工人住宿,他自己摸索著畫圖測量、挖基建房,獲得工友贊揚。
由于礦場地處偏僻,遇上下雨天,道路泥濘,蔬菜和面粉無法保障按時送到工地,只有忍饑挨餓耐心等候。沒有做飯的大師傅,他親自動手和面下面。
開始采礦時,他跟隨請來的采礦專家,計算藥量,進行爆破勘探。遇到的都是貧礦,雞窩礦石難采,他們就一采一換。為了尋找好礦源,他學會勘探,親自背上工具、軍用水壺四處找礦,一走就是一半百里山路。采回礦樣,裝滿背包,硬是將五六十斤重的礦石背回工地。采出礦石,用鋼釬破碎,用架子車一天兩趟拉運到河灘,進行篩分、碾碎后裝進架子車運往高爐,保障高爐用料。
兩下三上 不離不棄
后來,他調回廠里,繼續創業。風之奇大,世人難料,早起朝風,避過大風才起。包好的餃子端在簸箕上,一股風能刮的簸箕反過,滿地都是餃子。上下樓梯,不抓欄桿能把人刮倒在地。白色衣服根本就不能穿,半天就成黑灰色。露天堆積的煤炭礦粉,夜間遇到刮大風,能矮一大半……聽他繪聲繪色說起曾經惡劣的環境,讓人驚心。
由于條件艱苦,生產艱難,設備落后,廠子下馬兩次。有人勸說他去城里事業單位上班,他一口回絕。他說:“多年創業,感情太深,我要死守陣地,哪兒都不去!”
聽聞他們這一些老前輩們的經歷后,筆者深受感動唏噓不已,理解了他一生堅韌頑強、愛企疼企的心志胸懷,我們后輩鋼鐵人只有奮發作為,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一代代龍鋼人就是要繼承這股不服輸、不低頭的干勁和意志,面對苦難,堅持到底,奪取建成美麗幸福新陜鋼的最后勝利。(龍鋼公司煉鐵廠 亢軍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