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同學
在新疆工作的一位大學室友打來電話,約定假期一起探望大學時期的班主任。接到預約,爽快答應,也同步計劃著時間和行程。
大學畢業已近十四年,和班上同學聯系的并不很多,一則由于大家分布各地,忙于工作,再則結婚生子后,應付生活,相約聚會也就不是易事。好在還有母校和老師,承載著大家青春時期最美好的記憶,也很自然承擔起連接大家感情的一個紐帶。共情產生共鳴,更催生一致的行動。
約定時間的如期而至,但天公不作美。凌晨四點從床上爬起來趕到機場接同學,天空飄著雪花、路面結冰易滑,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小心翼翼的走了近三個小時。好在時間把控得當,接機也算順利。老友相見自是高興,趕緊迎到車里,暖風開足。本來計劃讓他到酒店休息調整,但同學考慮天氣不好,加上明天我和另一個同學還要正常上班,就又繼續趕路。
再見并不陌生,車上說說笑笑,憶起在校的樂事糗事、談及其他同學近況、說到各自生活工作,沒有陌生,只有關心。
車外,雪還在簌簌飄落下。車里,大家興致高漲。
二、豆花泡饃
西府小吃品類多且各有千秋,豆花泡饃就是其中一種。剛到寶雞時,怎么也想不明白豆漿之中也能調味加辣,心理并不接受。時間一長,將食堂的各類飯菜進行過性價比排名后,再加上寶雞當地同學推薦,也開始吃了起來。吃著吃著,也就吃順了、上了癮。
從西安到寶雞本來也就兩個多小時的路程,由于路面結冰高速封路,我們從楊凌下高速后就沿著河堤路小心行駛,肚子也開始咕咕叫。同學提議,到寶雞后第一站就去學校跟前的市場喋兩碗豆花泡饃。提議一出,我和另一位同學立馬表示贊同。說話間,豆花的香味、辣椒油的香氣,誘引著自己不禁咽了幾下口水,似有“望梅止渴”之效。
豆腐腦、豆漿、鍋盔片、咸菜、食鹽、麻花、加上辣椒油和一碟小菜,就是豆花泡饃的全部配料。上學那會的早上,尤其是趕上冬天沒有安排上課的早上或者周末,宿舍幾人就約起到校外的市場吃豆花泡饃,碗要大的、加一份饃或一份麻花,嚼著勁道的鍋盔,咽下爽滑的豆花,再喝上一口暖暖的豆漿,在氤氳的熱氣中感受到滿足。
到西安工作后,也吃過幾次豆花泡饃,但離住的地方較遠,并不方便。一次外出,發現常青路上開了一家鳳翔豆花泡饃,第二天早早起來吃上一大碗,頗有心滿意足之感。
其實,我也并非貪吃挑食之人,但這一碗豆花泡饃,卻又讓我心心念念。
三、班主任
大學時候的班主任,是寶雞當地人,七二年生人,為人平和,待學生真誠。記得剛入學時,我們班上共39人(大一第一學期末,1人休學,班上就剩38人),只有2人第一志愿報哲學專業。第一次開班會,班主任就給我們介紹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學習目標和就業方向,言語質樸、交流坦率。
大學期間,我對所學專業興趣不大,偶爾也會翹課。一日晨課,班里翹課學生太多,代課老師就記下曠課學生名單,并現場打電話叫來班主任處理。班主任逐一打電話,我和舍友匆匆起床往教室趕。到了教室門口,班主任問我曠課原因,我急中生智,謊稱近日鼻炎嚴重,鼻塞頭昏。本想著編排理由只是權宜之計,但班主任卻記了下來。以后多次問我就醫情況,并向我介紹緩解鼻炎的方法。每次想起此事,心里很是感動,但也有后悔。
畢業以后,和同學在寒暑假期間先后看望老師五次,每次班主任都會提前在樓下等待,并親自做一頓正宗寶雞臊子面。聊天過程中,她對班里每一名同學的情況都如數家珍,并關切詢問我們的家庭和工作現狀,并叮嚀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帶家人到寶雞轉轉。
時間在變,生活在變,但有些東西卻永遠不會變,比如感情,對母校和老師的感恩,對大家未來的祝福,永恒不變……